【学校“十育人”机关先进典型】艺术教育中心孙小迪: 以美育人、以美养善、做美善合一的文化培元人
孙小迪,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研究课题及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等十余项。曾获学校2020年课程思政优秀教师、2020年教师教学创新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学校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陕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作品类三等奖。2021年被评为学校“十育人”先进个人。
探索课程思政与美育课程有效融合
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学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对标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及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聚焦于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艺术审美课程思政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转化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创新培智、育心怡情为重点,探索课程思政与美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魂,突出“两性一度”特征,打造了首批校级艺术审美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文美通识课程。遵循美育特点,将理工科特色的美育教学与普及艺术教育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打造分层分级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3类8门不同课程:主讲本科生通识通修课《大学美育》、研究生综合素养课《大学美育》《艺术审美导赏》,本科生艺术审美类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多元文化与音乐审美》《走进国乐》《唐诗经典》。作为骨干教师,参与校级一流课程《大学美育》和2门艺术审美类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受邀在2021年美育学术年会上分享艺术审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及经验,在全国已形成示范效应。
发挥美育课程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效应
积极探索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式多元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的教学思路,注重研讨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美育课程浸润作用,凸显育人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立足新时代,勇于进行美育教学改革。作为骨干教师,参与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2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研究生教改研究项目1项。
拓展艺术实践教学模式营造美育氛围
针对艺术素养类课程体验性和思辨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课程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社团——四月钢琴社,策划传统文化月校园活和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博物馆研学、美术馆看展 、音乐会导览 、古诗词吟诵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与教学活动,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营造美育文化氛围。探索高校开展美育工作有效路径,积极邀请文化艺术大师讲授公开课和开展实践工作坊,结合自身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专长,立足中华礼乐文化中的乐教实践,运用熏陶性的美育体验教学模式,强化价值引领“过程育人”。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育实施路径
以科研促教学,翻译唐宋古谱,将中华礼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指导高水平艺术团拍摄MV 和四月钢琴社学生社团,策划传统文化月校园活和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华国学经典中继承人文精神,回溯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美育精神的根脉,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